(来源:昆明市工商业联合会)第二证券
8月14日
云南10个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典型案例发布
昆明市嵩明县拓宽就业渠道
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典型经验入选
嵩明县以“招小商、育特色、强服务”为抓手第二证券,因地制宜拓宽就业渠道,通过锻造特色劳务品牌、培育家门口特色产业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,全力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,探索出“就业不出村、增收在家门口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近年来,嵩明县依托杨林经开区内的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,成功打造省级劳务品牌“嵩明好焊”。由政府牵头搭建“政校企”合作平台,企业与多所技师院校共建焊接实训基地,推行“在校培训+入企实战”定向委培模式,缩短焊工岗前培训周期。2024年全省金属构造技能大赛前六名选手均出自该培养体系,团队研发的铝焊接工艺填补了行业空白。同时指导服务企业规范开展培训,深化产教融合,注重以赛代训,实现劳务品牌技能培训与高质量就业有机衔接。“嵩明好焊”劳务品牌开展焊工培训1056人次,获证率98%,常年稳定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,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,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。涌现出“云岭工匠”胡相伟,云南省劳动模范、云南省焊接技术状元李亚,“兴滇英才支持计划”首席技师陶实、计雄岗、马继良等一大批好“焊”明星。
除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外,嵩明县还通过精准招引,培育家门口特色产业。即建设集彝族特色民族文化宣传展示、商业市场于一体的云林社区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,打破传统农贸市场定位,形成集彝族文化体验、居民休闲、农产品交易、手工艺制品加工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。这一平台预计解决100余人就业创业,每年带动社区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。同时,引进刺绣工厂培育“指尖经济”,为100余名村民在“家门口”提供灵活就业岗位,人均月增收4000元以上,解决社区留守妇女和失业人员就业难题。推动刺绣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联动销售,形成“手工+电商”产业链,实现传统技艺与集体经济有机融合。以及制定“企业帮扶期”方案,助力刺绣厂扩大生产规模,持续提供更多就业岗位。
此外,嵩明县支持社区集体企业平台公司引入市场运营团队,探索“物业服务+产品流通”模式,将社区保洁、绿化维护等业务与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运营紧密结合,形成产业链闭环,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增收。该公司自运营以来,已与周边40余家企业、2家社区居委会和1家农贸市场签订垃圾清运合同,每年带来20万元以上收益。同时与县交通运输局合作将长嵩大道年度保洁业务纳入公司,为村民们提供300余人次就业机会。
目前,嵩明县把群众就业问题作为重要监督内容,紧盯就业政策落实、技能培训开展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,多措并举支持企业稳岗扩岗,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,以精准监督助力轻“嵩”就业成为常态。
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
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是指云南省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,加强群众“产业、就业、创业”“三业联动”,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,促进持续增收而推出的各项政策,包括通过盘活闲置资产、引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,在当地建设车间,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为目的的各项工作。
目前,全省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,尤其是在盘活闲置资产方面,形成了“升级改造、招强引优、转变用途、灵活重组”四种路径的“招小商”盘活闲置资产帮扶模式,促进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。2024年以来,全省盘活低效闲置经营性资产634个、带动就业1.2万余人,既有效盘活资产促增收,又助力解决脱贫地区“一老一小”问题。有关做法在2024年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。到今年7月底,10个省级试点县91个闲置经营性资产已全部盘活。
来源:昆滇经济
编辑:陈 港
审核:刘梦禹
终审:肖蜜娟
]article_adlist-->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